台南40年的老透天化為「耳邊屋」-丁尺建築師事務所的家與工作室

by finnhooooo

要理解丁尺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「耳邊屋」,得先從它的名字談起。

建築師黃卓仁解釋,這座透天建築的門牌號碼是112號,諧音恰好是英文的「ear」(耳朵),加上它又位於邊間。其更深寓意在於,此處融合住宅、辦公室及課程講座等多重功能,在初期整理屋況時,來自長輩的建議與同事們的期望聲浪不斷。黃卓仁體認到,若想在此實踐建築師的創作實驗,就必須學會將這些「雜音」視作「耳邊風」,才能專注傾聽空間的本質,忠實傳達設計概念。「耳邊屋」之名,便由此誕生。

舊式透天的想像空間
這棟擁有40年歷史的透天厝,雖然外觀是典型的透天住宅,室內卻是早期少見的集合公寓格局。一至三樓原為一戶,四、五樓則透過獨立樓梯劃分為另一戶。

「這個案子在房仲網上掛了許久。」黃卓仁回憶道,「對一般人而言,樓梯太多是個缺點,但它高低錯落的挑空層次,反而能夠實現許多空間想像的可能性。」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,丁尺團隊巧妙融合住家與辦公空間共存的設計語彙。

白客廳與乒乓球桌
一樓,純白牆面與挑高兩層樓的落地窗迎來正西曬的南國烈陽,因陽光充足、白亮,丁尺團隊稱此處為「白客廳」,作為同仁享受日光、聊天休息的角落,也是內部課程或對外開放的活動場域。

設計上,團隊拆除原有的舊隔間,恢復空間的開闊感;利用整面連續的櫃體與朝上設計的展示架,以視覺彰顯樓層高度;穿越樓板的小豆樹,則將綠意引入室內,伴隨錯層結構,創造出不同高度的觀景視角。可移動、兼具收納功能的榻榻米木箱,則取代了固定桌椅,靈活應對多元的空間需求。

白客廳後方,是工作室、餐廳與桌球室的複合區域。此處特意開設採光口引入光線,開口旁巧妙運用GLT板進行結構補強,同時形成趣味性的空間區隔。一張充滿歲月痕跡的黑色檜木老桌,是從事務所在正興街舊址,一路跟隨至今的夥伴,它是模型工作桌,也是打乒乓球放鬆的球桌,到了晚上,則化為黃卓仁與家人共享晚餐的餐桌,體現住家與辦公融合的日常情景。

黑客廳與時間共享場域
二樓夾層,規劃有建築師的個人辦公室、會議室及衛浴。循旋轉樓梯拾級而上,三樓則是事務所同仁的主要辦公區、臥室以及獨特的「黑客廳」。開放式的辦公區展現了通透感,臥室與黑客廳之間則以一道黑色簾幕作為彈性分界。

黑客廳一室黢黑,深邃的黑色調搭配帶有手作肌理的牆面,營造出彷彿日式茶室或靜謐酒吧的氛圍,引導出隨性、放鬆感。白天,這裡是舒適的午睡區;夜晚,則為家人專屬的私密場域。透過時間軸的區隔,空間在共享與私密之間獲得平衡。

新舊材料與工藝的實驗精神
儘管是40年的老房子,「耳邊屋」的設計核心之一,便是運用當代材料與工法,與既有結構對話、共構,碰撞新舊並陳的視覺張力。

例如,一樓與二樓夾層,皆透過GLT板材補強了樑柱結構;夾層區的大片GLT板,甚至形成如同戶外露台般的平台,成為同事和貓都喜愛駐足的角落。旋轉樓梯保留老式透天常見的實木扶手,局部以金屬圓棒補強結構,懸掛樓梯中心,創造視覺上的懸浮感。同時,利用一只細木柱連貫樓層象徵建築的整體性,亦創造樓面的虛空間。

地面的材質處理也體現了實驗精神,米白大理石與灰色地磚以榫接拼接,獨特的三色三角形圖案交會昔今。衛浴內的洗手台更是當代材料與工藝的實踐,獨立外露的水管結合特殊訂製的鐵件面盆,成為獨一無二的設計亮點。

黑白山水與生活印記
空間的藝術性體現在細節裡。黑白客廳各有一幅山水,是黃卓仁請書法家朋友揮毫的字畫,白字山水二字如家,黑字山水似炭,完美相符兩處起居空間的氛圍。

漫步於「耳邊屋」,隨處可見藝術品與生活物件的點綴,字畫、玩具公仔、建築模型、海報,它們與透過窗戶灑入的光影交織,錯落有致,共同形塑耐人尋味的生活端景,讓空間充滿了居住者的溫度與個性。

Related Articles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