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山與霧之家」座落台南,40餘年的台式老透天民宅,外牆有著淺綠色的迷你長方馬賽克磚,既傳統且熟悉,猶如這座城市予人的印象,古意清朗。丁尺建築師事務所以現代建築語彙轉譯,加入純白金屬擴張網和細框玻璃窗元素,並運用露天的前後院,於緊密巷弄之間拿捏疏離,降低人車音量,創造共享自然陽光的家。
降低噪音的露天庭院
居住成員為兩人兩貓。屋主有種植物的習慣,設計上須考量戶外與室內植物。為消減鄰近校園學生與機車聲響,建築師黃卓仁在家門處,內退房屋圍牆至原有的二分之一,白色雨遮也縮進三分之一,形成充盈南國自然暖陽的前院,透過這隅露天空間拉開住宅與巷弄之間的距離,降低環境音量,同時在雨遮鏤空一口天井,迎來雨水滋養植栽綠意。
打開樓板,敞亮自然光
傳統透天老屋的空間格局較小,為了創造舒適的生活尺度、引入自然光,黃卓仁在以不變更結構系統的前提下,分別在室內三處,有意識地拆除局部樓板,呈現符合現代需求的機能規劃。
咖啡色木桌是步入家門的第一道風景,不完美的圓桌面,呼應不圓的暖光燈球,家的氛圍隨著溫暖光源緩緩流動,流淌於刷白磚面和序列的曲面電視牆。三花貓輕輕踮腳尖走入挑高的客廳。
挑高的樓層光影
客廳的沙發上方,原本是過道與房間,黃卓仁在向光窗側拆掉二樓的樓板,讓陽光敞亮這座垂直連結的方盒子。曾經的房間門洞,現在加入半高的玻璃扶手,成為人或貓走動可見的框景餘影。
一樓和二樓的窗前,是臥榻,也是工作空間。上下樓層彷彿形成垂直端景的分割畫面。青藍色的方格書櫃,背景還留存建築結構的紅磚牆,與樓上書櫃對應,同時展演生活的軌跡,以歲月和現代設計線條,勾勒沙發空間的景深,打造充滿故事的生活場域。
邊角的閱讀基地
拾級,走上位在房屋中間的樓梯,台階是傳統的磨石子,邊緣鑲嵌銅條,紅色扶手亦是早期的台灣民家風景,經歷幾近半世紀屋齡,仍保持良好狀態,在「山與霧之家」如同紅色緞帶,嫣然蜿蜒領人而上。二樓是屋主的休息區域。再往上到三樓,規劃兩間客房,以及女主人的工作室。
原本三到四樓的樓梯,因不敷使用,拆去後形成另一道挑空的垂直風景,窗光從屋頂落下,讓鮮少有自然光線的樓梯間變得昀亮,成為一隅閒適閱讀的宅家角落。
工作室的貓和陽光
而三到四樓的樓梯區段,則移動到女主人的工作室,又創造了挑空風景。
為了保持寧靜的工作室品質,樓梯動線更改後,可降低人來人往的干擾。四樓的窗光也隨著挑空敞然走進空間,讓人在思考的段落之間,能夠短暫觀望光影移動的方式,或看見貓咪漫步在屋樑上曬太陽的景象。
藝術與機能結合
第三處樓板調整表現在戶外。為了安排屋主朋友贈與一座外型略似鹿角蕨的陶藝作品,三樓臥室陽台規劃局部鏤空,搭配鏡面鋼板,設計成雨水落水頭,成為可以澆灌陽台植栽的巧妙構思。
柱的場域關係
黃卓仁談到近幾年做設計,相當關注「柱」存在空間裡的特性,「以前都會覺得要跟牆黏在一起」現在會揣想如果放在空間中心會怎樣。而本案廚房場域,為了創造通透的空間感,拆去封閉的牆之後,他結合中島設計植入一支圓柱,從地板長出來穿過延伸的吧台,直入天花板,「這根柱究竟是裝飾還是結構?」令人摸不著頭緒卻又相當好奇。
引人探索之餘,柱子也微弱地象徵地緣關係,根據圓柱的位置,暗示主人會在這側做菜、沖煮咖啡,客人便會自動到另一側跟主人對話。
是扶手,也是設計細節
柱的議題,也體現於四樓的樓梯扶手。細圓柱與房屋共構,除了上下樓可以扶觸之外,它在空間裡代表的意義會是什麼,或與屋梁、玻璃帷幕視為一體,抑或沒有這支柱,人和空間又會衍生什麼樣的互動?
空間設計即是策展
黃卓仁說,他很喜歡設計一個方案之後,跑工地又能因應現場實際情況調整成更好的方案,「有時候挖開會發現奇怪的突發狀況」所以在每個案場,他都很享受面對問題,臨場發揮,並善用當代設計的策展思維,引現生活趣感。
- Information
- Project: Residence Lee
- Purpose: Residence
- Design Studio: J.R Architects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
- Location: Tainan, Taiwan
- Photography: Yu-Chen, Tsao 丰宇影像